欧美黑人猛交,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,色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片,亚洲一级黄色

搜索

99歲還能搟面條、縫衣紉針,這位老人的長壽秘訣不簡單

2023-11-20 09:17/ 發布者: admin/ 查看: 1163/ 評論: 0

摘要(徐淮網 張友臣 賈成濤訊)“期頤之季祝福添,鶴壽敬托恭延年。兒孫繞膝慶和闔,吉祥舉泰呈瑞安。”這首七言 《賀壽》,是我市鼓樓區詩詞協會的馬朝光,在三八節前夕寫贈給槐香齋書畫院張友臣院長老母親的節日賀詞 ...
 (徐淮網 張友臣 賈成濤訊)“期頤之季祝福添,鶴壽敬托恭延年。兒孫繞膝慶和闔,吉祥舉泰呈瑞安。”這首七言 《賀壽》,是我市鼓樓區詩詞協會的馬朝光,在三八節前夕寫贈給槐香齋書畫院張友臣院長老母親的節日賀詞。張友臣的母親黃新華生于1924年,今年已是99歲高齡。難能可貴的是,老人眼睛耳朵都很好,自己經常搟面條吃,還能紉針縫補衣服。附近居民都夸老人有福氣。


黃新華住在紡南小區,老伴已去世十多年,育有7個兒女,大女兒已經80歲,全家五代同堂。老人非常要強,不想麻煩子女,一直不同意子女過來陪伴自己。“她自己會打電話,有事情就打電話喊我們過來。”張友臣先生是老人的三兒子,今年也已66歲。他說,他和兄弟姊妹有空就來看看老娘,但老娘平時都是自己居住,生活全部能自理。

2月28日午后,記者來到老人家中探望。天氣晴好,南屋里特別溫暖,老人剛午休起床,正靠在床邊拿著小電視看河南墜子《回龍傳》中的《王華買爹》。看到高興處,老人還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起戲中的故事。“前幾年她就喜歡在小區里給大家講戲聽。”張友臣說。

最愛手中的小電視

雖然已經99歲高齡,但黃新華耳朵一點也不聾,和她對話沒有絲毫困難。據老人介紹,她家原來住在慶云橋北岸東頭橋爪下自己蓋起的幾間窩棚里,由于孩子多,家里經濟不好,所以生活很辛苦。老伴原在當時的徐州市燃料公司工作,上世紀70年代工資也就二三十元。為了讓生活好一點,她就在炭廠拉平車給人家送煤球。“我1米58的個子,當時才84斤重,一車得拉700個煤球……”黃新華說,當時一塊煤球一斤八兩重,送到附近居民家,一車才賺7毛錢,平均每天要送7車煤球。

白天送炭,閑著還和鄰居烙烙饃賣,同時要負責包括自己老娘在內的全家10口人的吃喝。晚上的時光,還要給全家縫補、制衣、做鞋。“有時候變天了,就得準備好冬衣,經常一夜一夜沒法睡覺。”老人說,一條褲子有7道縫,縫制一條褲子就要一整夜的時間……

讓人羨慕的是,老人的眼睛現在仍然很好,枕頭、衣服開縫了,自己就能認針縫補。現場,老人戴上老花鏡拿出針線,不一會就紉上了針,隨后穿針引線,針線活非常麻利。

針線活還是那么麻利

“那時候生活不好,哪有什么好吃的,我是一輩子不嫌飯……”

采訪中得知,黃新華老人在吃喝上沒有什么講究,粗茶淡飯,平時什么都吃,也沒有什么忌口。現在菜市場就在家門口,老人想吃什么就自己去買。只是由于牙口不好,所有飯菜都要做得爛熟。老人喜歡吃面條,但買來的掛面再煮還是嫌硬,所以老人最愛自己搟面條吃,面和得軟點,吃起來特別好。

從去年入冬以來,老人的腿腳發寒,走路不像前幾年那么利索,現在出門就推著一個小車,停下來可當椅子用,非常方便。聽說用花椒、陳醋加開水泡腳能消寒氣,老人每天就自己燒水泡上一會。“聽著琴書洗著腳,一天勞累全去消。”兒子張友臣曾在詩中寫過。

兒子經常來看老娘

“童幼臥起慈母懷,踉行飛立壯成材。百年祥面滿銀絲,子娘共享天倫愛。”張友臣經常給母親寫詩、創作書法作品。他說,老娘長壽的秘訣也許就是她特別心寬,天大的事情過去就拉倒,從不計較!“現在不愁吃喝,能和老娘朝夕相處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祝天下老人身體健康,萬事如意!”

徐州日報記者張景良/文 秦媛/圖


鮮花

握手

雷人

路過

雞蛋

最新評論

返回頂部